很多創業者問過我一個問題:“產品設計能不能自己搞定?請專業團隊到底值不值?”
作為經歷過上千個產品設計案例的從業者,我想說:專業設計不是“消費”,而是“投資”。為什么這么說呢,舉幾個例子:
好設計能幫你省錢
記住,試錯成本遠比你想象的高。
朋友的公司曾自己設計一款智能水杯,結果開模生產時發現充電口位置影響密封性,不得不重新設計,多花了20萬。
專業設計團隊能夠從生產角度出發進行設計,避免設計與生產脫節所產生的問題,從而提高生產效率,降低生產成本。
用戶不會給你第二次機會。
工業設計項目往往與后續的生產、營銷等環節緊密相連,有嚴格的時間節點。如果第一次設計沒有做好,會導致項目整體進度延誤,后續的生產以及市場推廣都會向后推遲。 一旦用戶錯失了市場時機,怎么敢再冒險給你第二次機會?
專業設計=系統化作戰,不是“畫個圖” 就完事了
很多人以為設計就是畫外觀,做個產品外形設計就行。
完整的工業設計流程包含:
產品規劃階段(項目立項、市場調研、用戶研究、技術可行性分析)
概念設計階段(設計策略制定、頭腦風暴、概念篩選)
設計開發階段(3D建模、渲染出圖、原型制作)
設計細化階段(功能測試、材料和工藝選擇、成本優化)
生產階段(小批量生產、用戶測試)
這一頓操作下來,錢包怕是扛不住了。
這就像裝修房子,
自己刷墻可能省了5000元,但水電改造沒規劃好,后期維修要花5萬元。
資源整合能力才是隱藏價值
我們曾經設計一款視頻會議攝像機。
兩個月完成從概念到量產,關鍵靠兩點:
跨領域協作:結構工程師+電子工程師同步工作,避免反復修改;
供應鏈預匹配:直接推薦合作過的模具廠,報價比市場價低15%,且接受小批量試產。
這種資源是多年積累的結果,普通企業臨時搭建團隊很難實現。
最后給務實主義者一些建議
如果你仍猶豫是否要找專業團隊,可以用這三個問題自測:
1. 容錯率:
如果產品上市后發現有設計缺陷,你的資金鏈撐得住返工嗎?
2. 時間成本:
團隊成員愿意花3個月學習CAD建模、用戶調研方法論,還是聚焦自己擅長的研發/銷售?
3. 機會窗口:
競爭對手如果比你先推出體驗更好的產品,你要花多少成本搶回市場?
所以建議各位,把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。
設計就是前期規劃越清晰,后期走彎路的概率就越小。這筆投入是否值得,取決于你定義的是“一次性項目”還是“長期生意”。